楊利群:妙手讓珍貴古籍重獲“新生”

2024-08-28 15:20:11 閱讀量4073 字數(shù)3142

追云記


第086期
“滇藝芳華”特輯


楊利群,國家級古籍修復導師、云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。1958年出生在云南昆明,生長在古籍修復世家。對西南少數(shù)民族古籍修復頗有心得,專注于古籍修復工作的探索和創(chuàng)新,在少數(shù)民族古籍的修復技藝上,先后探索了彝文古籍、藏文古籍、東巴古籍的修復技術(shù)。


 曾先后擔任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北京、云南、貴州、廣西等地舉辦的全國性古籍修復技術(shù)培訓班的授課教師。全程指導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實施的被稱為“中華古籍保護重大項目”的“納格拉洞藏經(jīng)”藏文古籍修復項目,歷時四年終于圓滿完成。他還指導修復團隊搶救修復了瀕臨損毀的珍貴彝文古籍《查姆》。



“干我們這一行,是干到老學到老。修書,是修心養(yǎng)性?!?/span>


漿糊、鑷子、毛刷、補紙……每天,66歲的楊利群都在云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室里,與自己的這些“老伙計”打著交道,這一干就是將近50年的光陰。

  

楊利群出生在一個古籍修復世家,父母都曾從事古籍修復工作,他從七八歲就開始跟著父母修復古籍、書畫。至今經(jīng)他修復過的古籍不計其數(shù),他謙虛地自稱“面糊匠”。


“望聞問切”尋病因

位于云南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室,省圖破損嚴重的幾千冊古籍都曾到過這里。云南少數(shù)民族眾多,千百年來各民族留下的文化和文明,許多都藏在古籍之中,而這些書籍字畫經(jīng)過歲月洗禮,因蟲蛀、鼠嚙、霉蝕、酸化、磨損……而變得脆弱不堪,如果得不到修復,它們就可能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。


雙眉微蹙,眼睛專注地盯著面前的殘頁,楊利群手法輕柔地將褶皺的破碎紙片鋪平、延展,再用蘸有漿糊的毛筆和鑷子將補紙慢慢補到需修復的位置。


“這門活特別考驗耐心和責任心,如果不小心,一鑷子下去,一個字可能就再也沒有了。”楊利群說,古籍修復的第一步是“問診”,仔細檢查該書的年代、裝幀形式和破損等情況,針對不同“病因”建立修復檔案,再根據(jù)具體情況“照方抓藥”。想要盡可能保持古籍原貌,不僅要根據(jù)原書的紙張材質(zhì),還得按照顏色和薄厚進行配紙。拍照、拆書頁、配紙……一套流程20多個步驟,一本古籍有多少殘頁,同樣的工作就得重復多少遍。大多數(shù)時候,一天只能修復1~6頁,遇到“疑難雜癥”,一天也修復不了一頁。


楊利群在專心進行彝文古籍修復工作


面對著一張張殘破的古書,楊利群總是想著從哪里著手,怎么把它們修得更好。從20歲出頭從事古籍修復工作,楊利群清晰地記得,第一套經(jīng)他之手“重生”的書是《岳氏宗譜》。當時,這套書破損嚴重,底部脆化,一翻就可能碎成渣。楊利群只能一點點拿開水去除紙張的酸性,再進行修補,一套書整整修了半年多時間。對熱愛修復古籍的楊利群來說,每當看到殘舊破缺的古籍經(jīng)自己的手得以“續(xù)命”,內(nèi)心就充滿了自豪。


創(chuàng)新工藝讓古經(jīng)獲重生


云南省各類古籍存量逾百萬冊,藏文古籍文獻集中分布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(nèi),其中2010年發(fā)現(xiàn)于迪慶州香格里拉市格咱鄉(xiāng)納格拉洞的藏經(jīng),在云南藏文古籍發(fā)掘史上比較罕見。


據(jù)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、研究館員計思誠介紹,當年考察隊在竹林、荊棘中艱難開辟道路,得以進入納格拉洞,發(fā)現(xiàn)洞穴內(nèi)有大小木房20余間,古老的藏文經(jīng)書散亂四處、破損嚴重。此后一段時間,經(jīng)過艱苦卓絕的探險式發(fā)掘,考察隊共搶救出2000多葉葉藏經(jīng)。


未修復前的“納格拉洞藏經(jīng)”



然而,古籍修復工作卻遇到了難題?!爱敃r,國內(nèi)沒有藏文古籍的修復先例?!睋?jù)楊利群回憶,剛發(fā)掘出土的藏經(jīng),要么粘連在一起,要么殘破不堪,亟須搶救性修復。經(jīng)過反復思考,楊利群和專家們商討出一個初步方案,確立“按照原貌、不作裝幀、整舊如舊、最小干預”等原則,確保所有修復材料都可去除、過程可逆。


2014年開始,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指導幫助下,云南匯集省內(nèi)外古籍修復專家和志愿者力量,正式啟動了“納格拉洞藏經(jīng)”修復項目?!捌鸪跷掖蛩阌谩畩A接’的方法,仔細研究后又覺得還是用紙漿更好,卻找不到合適的補紙?!边@讓楊利群犯了難。楊利群介紹,為確保古籍修復質(zhì)量,修復人員就地取材,在高原地區(qū)尋找到狼毒草,提取其原液加入補書所用的紙漿中,創(chuàng)制出“人工紙漿補書法”。


處于修復過程中的“納格拉洞藏經(jīng)”



歷時4年,楊利群和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工作人員采取清洗、接補、挖補等方法,完成了“納格拉洞藏經(jīng)”修復,為探究少數(shù)民族古籍修復提供了寶貴經(jīng)驗。計思誠介紹,“納格拉洞藏經(jīng)”的修復被列入“中華古籍保護計劃”的重點項目成果,“人工紙漿補書法”也已在業(yè)界得到廣泛關(guān)注和運用。


為古籍修復培養(yǎng)人才


云南是我國少數(shù)民族古籍大省,“現(xiàn)在館內(nèi)未修復的古籍數(shù)量龐大,幾十年都修復不完。只能在我身體條件允許時,干一天是一天。”退休后的楊利群被返聘回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,承擔修復培訓等工作。他和團隊的工作就是和時間賽跑,為這些古籍續(xù)命。


楊利群(中)在為學員示范修復工作



為了進一步充實古籍修復人才隊伍,2009年,云南省圖書館開始舉辦古籍修復培訓班。楊利群作為修復老師,每次上課都手把手教學,“雖然現(xiàn)在可以使用紙漿補孔設(shè)備修復古籍,但只適用于被蟲蛀的書,最好的修補還是要靠人工?!睏罾赫f。


如今,云南省已有30余名可以獨立開展工作的古籍修復師,為納西東巴古籍、傣文古籍、彝文古籍等珍貴古籍修復奠定了人才基礎(chǔ)。楊利群的女兒楊璐源也加入到古籍修復師隊伍中。


楊利群的女兒楊璐源也成為了一名古籍修復師


2022年3月,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評審推薦,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資助的“云南省圖書館云南珍貴彝文古籍修復項目”啟動,主要修復的5冊彝文古籍是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、彝族史詩《查姆》?!恫槟贰氛怯蓷罾簬ьI(lǐng)館內(nèi)8位專職修復師進行修復的。楊利群的女兒楊璐源也是其中一員。


“打我記事起,我就看著父親修古籍,爛得不成樣子的古籍找到我父親來修,他都能修得好。”楊璐源說:“那時,我只覺得父親的工作既復雜又枯燥。等我長大后,才逐漸理解父親的堅守與探索有多么大的價值?!迸c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楊利群不同,楊璐源是在“轉(zhuǎn)了一圈”之后回歸了古籍修復的隊伍。她說,看似“無聊”的古籍修復工作,其實有著它獨特的魅力。


楊利群主持修復的一些古籍修復前后


古籍修復留藝不留名,修復得再好的書,也不會留下修復師的名字。在楊利群看來,古籍修復的火候、分寸、手感非常重要,培養(yǎng)出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復師,要耗費至少5年時間。因此,從業(yè)者必須沉得下心、耐得住寂寞、吃得了苦頭,才能通過指尖的技藝拖住光陰的腳步,守護中國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。


楊利群在耐心進行修復指導


據(jù)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2024年最新統(tǒng)計顯示,自2007年實施“中行古籍保護計劃”以來,全省近13萬葉珍貴古籍在搶救性保護中獲新生。其中,漢文古籍1940冊108813葉、彝文古籍284冊15182葉、藏文古籍2882葉、傣文古籍34冊970葉、東巴古籍40冊491葉。


舞蹈、繪畫、戲劇、音樂、文學……在云南這片多彩的土地上,孕育了眾多杰出的文化藝術(shù),也產(chǎn)生了很多優(yōu)秀的文化名家。他們?nèi)缤残浅剑谠颇衔幕奶炜罩虚W耀著獨特的光芒。這些文化名家用各自的才華和努力,傳承和弘揚著云南的文化藝術(shù)。


“追云記”融媒體欄目特別推出“滇藝芳華”特輯,以微紀錄的方式,講述當代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,展現(xiàn)他們對事業(yè)、對生活的熱愛,以及他們作為云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傳播者,讓云南文化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彩的故事。


“追云記”是由云南省文化館與云南廣播電視臺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立的一檔以新媒體創(chuàng)新方式、對云南文化和旅游進行多維立體的宣傳推廣為主的融媒體欄目,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,以新奇、奇特的角度呈現(xiàn)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。用新視角展示云南生態(tài)、旅游和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富多樣性,讓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風物,開啟七彩云南的心動旅程。


來源/云南廣播電視臺

編輯/王君霞

責編/李琳瑛

終審/楊國鈞

麗江市融媒體中心 出品

【版權(quán)聲明】本頁面所涉及的任何資料的版權(quán)均屬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和資料提供者所有。未經(jīng)麗江市融媒體中心書面許可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復制、轉(zhuǎn)載、摘編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頁面的任何內(nèi)容。

?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
24小時網(wǎng)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888-5112277 舉報郵箱:LjrmTS@163.com
版權(quán)聲明:麗江網(wǎng)網(wǎng)頁所涉及的任何資料的版權(quán)均屬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和資料提供者所有。未經(jīng)麗江市融媒體中心書面許可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復制、轉(zhuǎn)載、摘編、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麗江網(wǎng)的上述內(nèi)容。